研究所动态
2018年6月8日下午,海南大学徐贝贝博士来我院讲学,在南校区学院二楼报告厅作了题为“非在言成分(not-at-issue content)及其在汉语中的体现”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外国文学研究所蔡激浪博士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和文学院部分研究生聆听了这场报告。
徐博士2017年博士毕业于美国Rutgers大学语言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是问句、(认知)模态、言据性、言语行为理论、句法-语义界面以及语义-语用界面研究。研究语言包括汉语、英语、德语、孟加拉语、西班牙语、法语、日语和班图语系中的Chichewa语等。
徐博士的报告首先通过几个句子阐述自然语言话语中的两个层面意义:主要义(main point)和附带义(side fact),接着介绍Robert (1996)的QUD(question under discussion)会话分析模型并引出“在言成分”和“非在言成分”这一组概念。徐博士指出,非在言成分直接影响到一个对话能否往前推进,是话语交际中不能被忽略的成分,主要有以下几个属性:1. 其真值一般默认为真;2. 不能在语篇中被直接提及(否定或肯定); 3. 具有最广辖域(global scope)。
报告随后指出,根据语篇中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语义、语用功能,非在言成分主要可以分为预设(presupposition)、 规约含义(conventional implicature)、言外之力修饰语(illocutionary modifier)等。在此基础上徐博士通过句法测试分析汉语中一个常见的反问副词“难道”的语义和语用类别。分析指出,“难道”符合言外之力修饰语的属性,属于言外之力修饰语的一种成分。
在问答环节,老师们发言活跃,主要涉及何为言外之力修饰语, “难道”是否也存在指谓旧信息的情况,非在言成分在句法操作上如何获得广义辖域,以及是否可以运用非在言成分分析方法来分析文学文本中的话语冲突等问题。对老师们的提问,徐博士一一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体现出他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维品质。
Copyright © 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版权所有 202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