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术讲座】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良功教授来我院做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0-01-11 18:14:47  浏览:5211

2020年1月6日上午和1月7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在桂林洋校区外语楼105报告厅为我院师生举行了两场学术讲座。两场讲座题目分别是“什么是美国文学?”“英语诗歌欣赏方法谈”。陈义华副院长主持了报告会。

罗良功教授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美诗歌诗学协会(CAAP)执行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外国语文研究》主编、《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韩国叶芝学刊》国际编委会副主编,《跨学科文学研究》(AHCI期刊)、韩国《英语语言文学》(权威期刊)等多家境外学术期刊编委,近年来,罗教授主要研究英语诗歌、美国非裔文学、文学翻译等。在中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地的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译著、教材等20余部;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社基金、省社科基金和中美富布莱特基金资助课题多项。

罗教授的第一场报告从欧美文化语境和美国文学内部结构这两个层面对美国文学内涵的历史流变,梳理作为国家叙事的美国文学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阐述不同族群文学对美国文学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塑造。

罗教授先区别了“美国文学”与“美国的文学”两个概念,指出美国文学的内涵是随“美国”的内涵改变而变化的。美国从殖民地走来,一路开疆拓土,到今天形成了民族大熔炉的局面。相应地美国国内学界对美国文学的理解也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认为美国文学是欧洲文学的附庸,后来开始追求独立的美国文学梦,直到二十年前,美国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开始接纳印第安文化,美国文学的多元共生成为学界共识。罗教授认为,美国文学走向独立是在于欧洲文学进行对话中实现的,1920年代标志着美国文学真正走向立,因为这个时期具备了一个国家文学独立所需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分别为本土创作的意识、独立的批评理论和批判标准、三能真正代表国家,作为国家叙事。

罗教授的讲座气魄宏大,从国家叙事层面梳理美国文学从附庸到独立到多元的过程,逻辑严整,观点独到又深入浅出,同学们受益匪浅。

陈义华院长为这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和引申。陈义华院长总结说:国家共同体的存续有赖于共同的历史记忆,而文学是共同历史记忆的最好的载体;文化身份有赖于差异,文学表达将差异具体化;多元文化相对和谐共存是美国文化最重要的特点,(个别时期也有逆流,但愿Brown America真的存在);把20世纪作为美国文学的开端的提法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国家大学课本里的美国文学书写同样服务于我们的国家意识。

罗良功教授的讲座和陈院长的点评和引申使得讲座的主题探讨更加深入。

 

罗教授的第二堂讲座题为《英语诗歌欣赏方法谈》。讲座一开始,罗教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的诗歌重镇圣马克大教堂的鲍力街的诗歌繁荣景象;还有近两年由罗教授本人发起,在武汉黄鹤楼公园等地举行的诗歌活动,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参与。罗教授以中美两个实例向我们生动地展示,诗歌从来没有远离我们。

罗教授说: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诗人。

罗教授说:诗歌不仅仅可以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趣和人文修养。更重要的是,有了人文精神作为铺垫,人们可以建立信任感和相互欣赏。

罗教授说:诗歌是语言实验的艺术,使我们对语言的认知有推动作用。

罗教授先分析了词典中和一些知名诗人对诗歌的不同定义,以此来探索不同阶段人们对诗歌的认识的演进。紧接着罗教授细读了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拜伦的《她走在美的光中》、丁尼生的《老鹰》和惠特曼的《我听见美洲在歌唱》,分析了英语诗歌的艺术形式,声音和节奏等表意策略,让同学们在文本细读中充分领略了英语诗歌的独特魅力。

罗教授的两场讲座,每场三个小时,罗教授热情满满,娓娓道来,时而妙语连珠,同学们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在随后的自由交流中,罗教授携多年诗歌研究的功底,行云流水般解答了诗歌教学与研究中困扰教师许久的问题。

罗老师语录如下:诗歌是语言的实验艺术。具象诗的实验性更加显性而已。具象诗要破除语言的符号与表意之间的关联,突显语言的物质性。

具象诗的实验在形式上无法复制,但是思维的范式可以借鉴,因此即使是具象诗也是可以翻译的。

垮掉派诗人金斯伯格之所以在诗歌形式上向惠特曼回归,是这一代诗人敏感地意识到了之前主流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所代表的精英主义,是对此的一种反叛,也是反对由艾略特倡导的新批评要切断文本与外部世界的一种不同声音,更是对美国当时国内麦卡锡主义的一种抗议,金斯伯格以他的方式提醒美国人惠特曼追求的民主还远未真正实现。诗歌形式批评如何走向文化批判?对形式的批评本身就是文化批判。

诗歌的未来长什么样不好预测,因为人类的经验是多元的,作为人类经验表达载体的诗歌,长什么样同样无法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诗歌必将更加丰富,因为当代诗歌的表达,已由声音和书面走向三维和四维。

罗教授的讲座是外国语学院冬季小学期最后两堂讲座,至此,外国语学院冬季小学期在师生的满满收获中圆满落下帷幕!